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May, 2012

《異鄉人》

喜歡卡繆的淡然。

即使是在諷刺﹐在說「荒謬」的故事﹐卡繆都以其平和的姿態娓娓道來。

《異鄉人》裡的莫梭﹐以第一身來敘述自己的故事﹐平淡得如像在說別人的故事一
樣。態度是那樣的置身事外﹐語氣是那般的事不關己。他的故事﹐卻一點也不平淡。
從母親離世到殺人至入獄及判刑﹐莫梭沒有流過一滴淚。連說話的語調也不曾提高
過。可是我卻讀到了那份不屑。

母親的離去他沒有顯得傷心﹐守靈後他與女子廝混而別人視他為無情與不孝。殺了
人﹐他輕描淡寫地歸咎於猛烈的太陽。這些在世人眼中都是不可原諒甚或荒謬的事。
他做了﹐而動機卻不被世人明白。他卻又何嘗明白世人的道德與及那所謂的準則。
這一套觀念究竟由誰來定?

於莫梭來說﹐除了刺眼的太陽光﹐世上大抵沒有別的事會叫他騷動。即使他在獄中
讀到一則悲涼的新聞﹐他的回應也遠超乎我想像。啊﹐那則故事﹐我不斷告訴友儕﹐
直至我認為足夠為止。

「有個捷克男子離開了生長的小村莊﹐希望能在外地成就一番事業。二十五年後﹐
成功發大財的他帶著妻兒衣錦還鄉。他的母親在家鄉和他姊姊一起經營旅館﹐為了
給他們驚喜﹐他將太太和兒子安置在另一家飯店﹐然後自己到母親的旅館去﹕由於
許久未見﹐她竟沒認出他來。他突然想和親人開個玩笑﹐當下要了一個房間過夜﹐
還不吝於表現自己的富有。那天夜裡﹐他母親和姊姊用琅頭將他殺害﹐偷走他的錢
財﹐然後將屍體丟進河裡。隔天早上﹐他的太太到旅館來﹐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揭露
了他的真實身分。最後﹐他母親上吊﹐姊姊跳井。」這個故事中的故事帶給我的震
撼不比《異鄉人》小。

而莫梭對這故事的感想:「這故事我讀了該有上千次。表面上﹐它看起來太戲劇化﹐
讓人難以置信﹔另一方面﹐卻又很合乎常理。總之﹐我覺得這場悲劇有一部分得怪
捷克男子自己弄巧成拙﹐這種事本來就不該隨便鬧著玩。」他沒有提到那母親或那
姊姊。

這故事叫我想起追風箏的孩子裡頭的阿米爾的第一個短篇故事:

「有個人找到一隻魔法杯﹐知道如果落淚到杯裡﹐他的淚水就會變成珍珠。雖然他
一直很窮﹐但很快樂﹐很少落淚。所以他想法子令自己悲傷﹐才能落淚另自己富有。
隨著珍珠不斷累積﹐他的貪婪之心也變得越大。故事的結尾是那人站在珍珠山頂﹐
手握刀子﹐無助地落淚到杯裡﹐他心愛的妻子卻橫屍在他臂彎裡。」

跟上兩則故事一樣﹐《異鄉人》的情節也許誇張了一點﹐可是當中得的那份孤獨﹐
那份不被人明白的迷惘﹐甚至那份格格不入﹐我都讀到了。不是不悲哀的。

《異鄉人》雖然震撼﹐騷亂過後﹐反而得到一份寧靜。你說﹐會否因為得悉世上感
到格格不入的不只你我。

Read Full Post »

Read Full Post »

一向對懸疑小說不感興趣的我﹐這次倒是讀完了”Before I go to sleep”。書中女
主角以第一身敘述自己失憶後的種種。自一場意外後﹐她失去了記事的能力。可她
不像阿爾茨海默氏症病患者般只有短暫的記憶﹐她的記憶時間達一天之久——從起
床起至睡覺前。每天醒來總得花一段時間來明白自己為何不再年輕﹐每天都得重新
認識睡在身旁的人。

日復一日的醒來﹑認知﹑崩潰﹑接受﹑沉睡﹐然後再度醒來……重覆著這種生活——
如果這還算是生活的話。她日漸驚慄﹐不敢相信別人﹐亦開始懷疑自己的日記的可
信性。一個人連自己也不敢全信﹐那種傷痛與無助想必十分難受。

女主角聽從醫生的話錄寫日記﹐不能記事﹐只好紀事。她嘲言自己的過去都在一疊
紙上。每天的紀事總透露了一些疑點引讀者繼續讀下去直至揭發她失憶的真相。

不﹐我沒有被那些疑點牽引著﹐我一直看下去的原因只為了那男主角。不論他是好人
是壞人﹐我被他吸引住了。我不住想﹐假若我是女主角﹐我的丈夫會否如此好脾氣﹐
每天為我解釋我失憶的由來﹐又每天說愛我﹐並視這一切為理所當然。每天醒來看
見身邊的一個他﹐只感震撼。她知道這人是他的丈夫﹐如此而已。對她來說﹐「丈
夫」確實只是一個名銜。她不能夠在短短的數小時而真正愛上他。男主角深知這點﹐
可是他只想待在她身邊。

結局呢﹐結局是失望的﹐卻又必然要如斯鋪排才能引人入勝。我卻寧願故事平淡一
點﹐從懸疑故事變為愛情故事也罷。我執意認為願意奉上那樣的愛的一個人﹐不應
該是個壞人。至少﹐不應該傷害他深愛的人。

Written on May 22 at 11:17pm, just before I go to sleep.

“Before I go to sleep” by SJ Watson

Read Full Post »

《米》

蘇童的《米》﹐大抵是我接觸的書種中﹐最叫我又愛又恨的一本。
不﹐我不喜歡﹐可是他又寫得那樣好。也就是太好﹐好得叫人不喜歡。

故事的靈魂人物叫五龍。基於貧苦以及家鄉鬧米荒﹐他獨個兒逃到上海。於他而言﹐
除了米以外﹐沒有事物是可信的。是以他對米有種情意結﹐他看米﹐是世界上最美
麗的東西。故事開首說他為了一碗飯而受辱。他願意為了米而委屈﹐可是那屈辱跟
隨了他﹐亦啟動了他的醜惡的報復心態。

他進了米店。並且﹐把米店都栽了。他栽的不是米﹐而是米店裡的人。他由衷討厭
店主﹐不過那是他第一隻棋子。馮老闆成全了五龍的醜惡。假如他當初沒有因為貪
便宜而請了五龍﹐他不至落得如斯結局。至於五龍﹐假若沒有馮老闆﹐他報不了仇。
於五龍而言﹐心中必須存恨才能成功。於是他恨每一個人。他享受色慾﹐可是他不
愛任何人。他只愛米﹐當他看見米滑在女人玲瓏的身體時﹐眼中的亮光也只為了米。

書中寫的人性之惡﹐叫人討厭。全書沒有一個角色是討好的。甚至那被哥哥殺害的小
碗也做過「壞事」﹐是她先告發了米生﹐米生才殺她。而他們的父親對這場悲劇就
只說了一句﹕「你真的像我,可你怎么小小年紀就起殺心?你把你的親妹妹活活悶
死了。」雖是喃語﹐也夠輕描淡寫。

蘇童的文字一向有感染力。這本書的張力控制得尤其好。不然我不會一邊喊討厭一
邊書不離手。真的﹐不是不討厭的﹐這書確實太沉重了。當然﹐當然是寫得好才凸
顯了那份沉重。

裡頭的角色都是慘淡收場。《米》揭示了人性的醜惡﹐旨於叫我們別走這條路。

Read Full Post »

為著真誠。

費很大的勁兒才逐漸接受那堆純粹只有利用的關係。那種所謂的友好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出現。然後又如陌路人一般照面也不打招呼。跟毫不相干的人徘徊在若即若離與若無其事之間﹐如此這般變臉變臉再變臉﹐本來的模樣兒到底是在微笑還是皺眉呢﹐自己都模糊了。

於是特別珍惜真誠的朋友。那樣罕有的品種都叫我遇上了不止一名。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Read Full Post »

穀牛

外婆的舊居位於灣仔的一幢唐樓﹐唐樓總有著獨特的設計﹐門一開便是一道長長的﹑不切實際的走廊﹐走廊旁邊放著過多的雜物如紙箱﹑痰罐﹑雨傘﹑米缸。各樣毫無瓜葛的東西堆在一塊兒﹐很難看﹐卻很理所當然。外婆總喜歡拉張小凳﹐蹲在走廊的盡頭﹐從米缸裡頭挑穀牛。

穀牛。那永世只能與米粒共度的生物﹐除了米粒以外最多只能接觸到人類的手﹐而接觸的那一刻便是牠的死期。我無意研究穀牛﹐印象中我不曾真正消滅過一頭穀牛。可是每當我想起穀牛﹐我便想起外婆。幼時見外婆抓穀牛總覺有趣﹐我問外婆﹕「那黑色的東西是甚麼?」外婆答﹕「有害的。你得清除牠。」小時候聽得不大明白﹐還以為那黑色的東西純是壞掉了的稻米。一時貪新鮮的我便蹲在外婆旁邊﹐有樣學樣﹐把手探進米缸裡找穀牛。找到了猶自雀躍﹐仿彿是甚麼了不起的事。外婆總微笑說﹕「乖。」

那大抵是我唯一替外婆做過的事。與外婆從來都維持著平和的關係﹐沒有尤其親密的舉止和對話。那天與父親通電話﹐說起生病的外婆﹐不其然想起當年婆孫倆蹲在一塊兒抓穀牛的一幕。

往事總叫我戀戀。

03/02/08

Read Full Post »